汉成帝刘骜:一位被外戚势力压制的悲剧帝王
汉成帝刘骜作为汉宣帝之孙、汉元帝之子,在历史上常被冠以昏君的恶名。这位西汉王朝的统治者确实以沉湎酒色、荒废朝政而闻名,最终导致西汉国势日衰。然而,当我们深入研读历史典籍时,一个更为复杂的形象逐渐浮现——这位帝王在即位之初,其实怀抱着励精图治的雄心壮志,只是最终未能实现中兴之志,反而沦为了乱世中的昏庸之君。这其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历史真相? 据史料记载,东汉著名史学家班固的姑母曾是汉成帝的婕妤,其家族长辈更在汉成帝身边担任过重要侍从。这些亲历者向班固描述道:成帝善修容仪,升车正立,不内顾,不疾言,不亲指,临朝渊嘿,尊严若神,可谓穆穆天子之容者矣。在这些见证者眼中,汉成帝仪表堂堂,举止庄重,临朝时沉默威严,完全具备一代明君的风范。更令人称道的是,这位帝王博览古今,容受直辞,展现出广博的学识和虚怀纳谏的胸襟。 那么,这样一位本可有所作为的君主,为何最终会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?细究历史,我们会发现汉成帝的遭遇与西汉第二位皇帝汉惠帝惊人地相似。两位帝王都是在强势母后和外戚集团的压制下,逐渐沦为政治傀儡,最终只能通过纵情享乐来逃避现实。如果说汉惠帝的悲剧在于吕后的专权,那么汉成帝的堕落则源于其母王政君及其家族势力的全面掌控。 公元前33年,年仅18岁的刘骜继位为帝,其母王政君随即被尊为皇太后。就在新帝登基的第二天,一场权力洗牌便迅速展开:王政君的兄长王凤被任命为大司马大将军、领尚书事,权倾朝野;其他几位兄弟也纷纷获封侯爵。自此,王氏家族如日中天,成为西汉最显赫的外戚集团。在汉成帝在位期间,王凤、王商、王根三位舅舅相继把持朝政大权,最终权力更落入了王政君侄子王莽之手。 面对外戚专权的局面,年轻的汉成帝并非没有反抗。史载某年夏季出现黄雾四塞终日的异常天象时,汉成帝曾借机询问谏大夫杨兴等人。这些大臣直言不讳,将天象异变归咎于王氏外戚无功封侯,违背高祖旧制。然而王凤以退为进的政治手腕,最终迫使汉成帝不得不主动承担责任。 更具代表性的是定陶王之国事件。汉成帝与异母弟定陶王刘康感情甚笃,不仅给予其赏赐十倍于他王的特殊待遇,更打算留他在京辅政,以此制衡外戚势力。然而王凤借天灾之名施压,迫使定陶王离京就国。临别时,汉成帝只能含泪相送。这一事件激起了京兆尹王章的强烈不满,他上书直指今政事大小皆自凤出,天子曾不壹举手,并揭露王凤迫害忠良的恶行。汉成帝深受触动,感叹道:微京兆尹直言,吾不闻社稷计!当他就辅政人选征询王章意见时,得到了冯野王这个推荐。 就在王氏外戚集团岌岌可危之际,王政君以母亲的身份展开了绝地反击。她没有厉声斥责,也没有大发雷霆,只是默默垂泪并绝食,就足以让汉成帝屈服。在这场母子对峙中,王政君不费一兵一卒就保住了王氏家族的权势,而汉成帝则彻底沦为政治傀儡。这位性格懦弱的帝王既无力重振皇权,又无法摆脱困境,最终只能步汉惠帝后尘,在声色犬马中消磨余生,给后世留下了昏君的骂名。 发布于:天津市爱配投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