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港大庄月明楼的咖啡厅待久了,很容易发现一个隐性的 “圈层分割线”:靠窗沙发上聊周末马术俱乐部赛事的,大概率是港本生;角落卡座里抱着电脑赶 due、手机不停刷实习僧的,十有八九是港硕党。明明共享着同一片校园,甚至上着同一门选修课,却像隔着一层看不见的玻璃 —— 后来才慢慢明白,这种 “玩不到一起” 的背后,从来不是学历高低的差异,而是家庭阶层、教育投入与人生目标的天差地别。
港本:200 万起步的 “精英养成游戏”
港本生的 “精英感”,从来不是进了港校才开始的,而是从小就铺好的路。
很多人从初中就扎进国际学校,IB 课程的 Extended Essay 可能是去东南亚做生态调研,AP 考试选的是大学级别的微观经济;周末不是在马术场练障碍赛,就是在钢琴房备赛,寒暑假更不会闲着 —— 要么去华尔街做投行影子实习,要么跟着教授去非洲做公益项目。这些 “标配” 的成长经历,背后是家庭每年十几万甚至几十万的教育投入,等到高中毕业,光前期铺垫就可能花掉近百万。
展开剩余76%真正到了港本,开销更是 “无底洞”。四年学费差不多 120 万,要是读商科、医科,学费还得再涨一截;香港岛上的宿舍不好抢,合租公寓每月租金至少 1.5 万,四年下来光住宿就快 70 万;更别说他们寒暑假去欧洲交换、参加模拟联合国大会的费用,偶尔还会和同学一起去日本滑雪、去澳洲潜水 —— 算下来整个港本生涯,教育投资轻松超过 200 万。
但很少有港本生会纠结 “回本”。毕业进四大、外资银行,起薪差不多 20 万,按这个数算要 10 年才能赚回学费,但他们家里好像从没想过这笔 “账”。对这些家庭来说,港本更像一张 “精英入场券”:让孩子在国际化的圈子里攒人脉,跟教授做科研项目练眼界,哪怕毕业先 gap 一年去旅行、去支教也没关系。他们的人生是 “马拉松”,港本只是其中一段需要慢慢打磨的路程,至于薪水,反倒是最不重要的事。
港硕:50 万买张 “职场加速卡”
港硕党完全是另一种状态 —— 从决定来香港的那天起,每个人心里都揣着一本 “实用主义账本”。
30 到 50 万的总开销,对普通家庭来说不是小数目。可能是父母攒了好几年的积蓄,也可能要申请部分留学贷款,甚至有学生要靠自己工作几年攒的钱来读。所以没人会把钱花在 “虚的” 地方:住宿选离学校远但便宜的天水围,每月租金能省 5000;吃饭尽量自己做,偶尔跟同学拼顿旺角的平价火锅,就算是 “改善生活”;交换项目看都不看,因为会耽误实习时间;社团活动只选能攒人脉的 “金融协会”“咨询俱乐部”,其余一概不参加。
他们的目标从来都很明确:要么拿 IANG 签证留港,要么靠港硕的名气回内地冲大厂。开学第一天就开始刷实习僧,下课直奔咖啡厅跟学长学姐 networking,连赶 due 都抱着 “多学一个技能” 的心态 —— 写论文会特意练数据分析,做小组作业会主动承担 PPT 演示,因为这些都是未来面试能用上的 “硬技能”。
没人敢 “慢下来”。港硕大多是一年制,从入学到毕业满打满算也就 14 个月,得在 3 个月内搞定实习,6 个月内准备秋招,剩下的时间还要应付论文答辩。毕业如果能留港做金融或科技行业,起薪差不多 30 万,1 到 2 年就能把学费赚回来;就算回内地,港硕的学历也能让起薪比本科高 5000 到 1 万,进互联网大厂的概率也比普通本科高不少。对他们来说,港硕不是 “教育投资”,更像一张 “职场外挂”—— 每一分钱、每一分钟,都要花在能改变命运的地方。
真实差距:不是优劣,是赛道不同
港本和港硕的差距,从来不是 “谁更优秀”,而是 “活法不同”。
港本生的朋友圈里,很少有 “赶 due 到凌晨” 的抱怨,更多是周末去西贡开游艇、假期去瑞士滑雪,或者晒跟教授去私募做项目的实习证;他们聊的话题是 “下季度该配置什么基金”“要不要去剑桥交换一年”,甚至会纠结 “毕业去家族企业帮忙,还是自己创业”。
港硕党的朋友圈则是另一番景象:凌晨两点的图书馆灯光、实习面试的面经总结、跟同学拼团买的求职资料,偶尔的放松是去尖沙咀看次夜景,还得边看边跟朋友聊 “下周的笔试怎么准备”;他们关心的是 “IANG 签证续签要注意什么”“内地大厂的春招什么时候开始”,甚至会算 “每个月攒多少钱,才能尽快把家里的学费还上”。
前者是在 “体验人生”,他们有底气试错,哪怕走点弯路也没关系;后者是在 “抢时间”,他们没资格慢下来,必须抓住每一个能向上走的机会。一个是家底支撑的 “长期主义”,一个是普通家庭的 “生存突围”—— 从来没有谁比谁更高级,只是起点不同,所以选择的赛道也不同。
清醒一点:选对赛道比纠结 “优劣” 重要
现在总有人拿港本和港硕比来比去,说 “港本才是真精英”“港硕就是花钱买学历”,其实都是没看清本质。
港本的 200 万,买的是精英圈层、国际化眼界,还有 “不用急着赚钱” 的底气,适合家底厚、想慢慢打磨自己的人;港硕的 50 万,买的是职场跳板、学历溢价,还有 “快速改变命运” 的机会,适合普通家庭、想靠自己拼一把的人。
没有哪种选择更好,只有哪种选择更适合你。重要的不是纠结 “港本还是港硕更厉害”,而是搞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—— 是想在人生的马拉松里慢慢体验,还是想在百米冲刺里抓住机会。毕竟,人生从来不是一场 “比谁起点高” 的比赛,选对自己的赛道,比什么都重要。
发布于:广东省爱配投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